新闻资讯
NEWS
再者,如果法币的现金准备比率高达100%,就意味着其保证准备为零这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意味着法币的发行制度失去了弹性,从而使得国民政府不能再运用增发红枣粒的通货的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支持抗战。这显然也有悖常理和历史事实。此外,1939年,孔祥熙所负责的财政部悄悄修改了法币发行必须有六成现金准备和四成保证准备的制度,“特许”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可“全部以保证充准备”来开“辟另账发行数额”,致使法币“发行弹性增大,数额遂亦日见趋大”。①此后,法币发行的现金准备实际上一直低于六成的法定比率。
抗战时期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通货膨胀,而不是物资的供不应求。但孔祥熙为了否认通货膨胀的存在,再将物资供不应求说成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他在1942年9月说:“我国现在物价飞涨,然一般人之收入,较战前激增,收人既增,消费自多,消费愈多,其刺激物价愈甚……又因物价步步上涨,人民莫不多购买货物以备长期之消费,致市上物资,感觉供不应求,红枣粒的商人得以从中居奇……外间以物价腾贵之主要原因,由于通货膨胀,实非切当之批判。②1943年5月,他又说:“通货价值之高低,不在黄金白银之多寡,而是在实物供应之是否丰富。所谓通货者,即代表实物之筹码,如仅有筹码而无实物,则此项空洞的通货,便无价值,现在物价的变动,其原因就在供求的有无问题。但是一般不明实情的人,将之归罪于通货之膨胀,他们不知货币学上之所谓膨胀,是指超过需要而言,现在我国各地方多感通货之不敷,筹码之不足,周转(之)不灵,这种情形,能称为通货膨胀吗?”①此时,他强调货币价值高低的关键是实物(商品),而不是金银等发行准备,这倒是理论上的进步,但又和他一再强调的法币发行准备充足的说法构成了矛盾。
这种矛盾恰恰又证明他在通货膨胀问题上存有歪曲事实欺骗人民的不良用心。七是维持民族生存要付出代价。直到1944年5月,孔祥熙仍否认通货膨胀的存在。他说:“一般恃固定收入者,大都感受物价上的压迫,情形至为艰窘……物价之上涨,原因甚多……一部分人士不明真相,每归咎于通货膨胀,甚且认为政府对于通货之发行不能控制,任意增加。其实政府对此始终抱谨慎态度,惟以我国平时经济基础本甚薄弱,社会情形复杂,战时之支出,无法全部以税收与公债抵补,势不能不借发行以为一部分之挹注,即红枣粒在其他经济基础坚厚之***,于战争期间亦莫不走此途径,故吾人目前生活之艰苦,原系作战时期必有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