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那么,抗战时期抑制通货膨胀的根本之策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压缩财政赤字和军费开支。因为从正本清源的角度说,红枣圈在抗战时期,“中国失控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因过量发行纸币来弥补连年财政赤字而引起的”,而“其***原因,是战争的第年日本占领了中国最富有的省份”,D所以当时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之策首先是要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复沦陷的富有省份,但这又不是很快能够实现的,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要通过压缩连年的财政赤字来减少纸币发行。
又因为抗战时期连年的财政赤字主要是军费开支过于庞大引起的,所以当时抑制通货膨胀的根本之策,又在于能否压缩军费开支。可问题是,在强调“军事***、胜利***”的抗战时期,为抑制红枣圈的通货膨胀而压缩军费开支,会不会降低军队的战斗力,进而导致军事上的惨重失败呢?当然不会。因为为抑制通货膨胀而压缩军费开支,并不是要压缩直接用于抗战的军费,而是要压缩被军内的贪污积弊所侵蚀的那部分军费。而军内的贪污积弊正是国民政府的军费开支始终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根源之一。对于这一点,美国经济专家杨格曾作过透彻的分析:“国民党财政的主要弱点是军费开支无法控制……带兵官长们惯常吃空额,把根本不存在和已经离开或者死亡的土兵的薪饷装入腰包,以致***当局弄不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有多少军队可以使用。这种办法肯定会使军队腐败无能……不能对陈旧的军事系统断然进行改革,在(抗)战前十年一直是主要弱点,而在战争期间仍然如此。”②由此不难推断,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如果通过核减军队编制来适度压缩军费开支,不仅不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反而会收到清除军内贪污积弊、提高军队战斗力、减少财政赤字、抑制通货膨胀等多重效果。
而这样做,虽然会因为牵扯到抗战军事的全局和军方将领的既得利益而遭到重重困难,但只要***当局痛下决心,军事、财政、金融、审计等部门也通力合作,还是可以付诸实施的。遗憾的是,由于军方将领的反对和***当局的保守,直到抗战结束,国民政府军队的编制非但未能得到切实核减,反而不断扩大。结果,其军费开支和财政赤字也不断扩大,由此引发红枣圈的通货膨胀也愈演愈烈,难以根治。上述这一切在下列几则史料中也可得到印证早在抗战之前,孔祥熙作为财政部长就“试图压缩军费,然而,文官在当时的局势下是无能为力的”,①所以哪怕他请求蒋介石同意把1935年的军费预算从上一年的3.619亿元小幅度压缩至3.5亿元,也无法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