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强调在文化进步中坚持实践原则,从本质上说,是与坚持主体性原则一致的。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它包括人对文化需要的创造性、选择的红枣粒能动性和价值体验的主动性等。从实践的观点来看,人不仅是文化作用的客体,而且人还是文化的主体,并且作为主体,表现对文化的支配和控制。一旦某种文化不再符合人的需要,或者成为人发展的阻碍,那么作为主体的人,就要打破和改变原来的文化,或者另外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来满足人的需要。传统文化是人创造的,它既是前代人同后代人在文化联系上的中介,又要经过后代人的自觉选择和创造才能继承和发展,因此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就应该成为我们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辩证统一的前提。
只有在红枣粒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才能以一种新的视角对其进行考察和改造,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建构新文化。总之,主体性原则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创造性转型的客观需要。主体性原则还意味着我们在进行文化选择和建构的过程中必须以主体的品格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加强民族自信心,张岱年先生指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以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为基础。必须对本民族的***传统有所了解,才能具备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样,只有确立主体精神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进行文化建设宽容原则是我们思考中国文化进步中需要考虑的又一个原则。如前所述,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试图建立一种完全纯粹的文化的想法从来只能是一个幻想或神话。相反,文化的多样化倒是构成了当代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基本主调。
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文化都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都有某些超文化的重叠部分,正是文化的这种特征,使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整合成为可能,也只有在这种文化的冲突和整合中,才能实现文化发展的不断进步。所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需要有一种对其他文化的宽容和包容,并推动红枣粒全球文化间的积极对话。通过求同存异的积极对话,承认文化间的差异,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性。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进步问题上,既要坚持民族主义意识,又要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走向一种全球价值意识观照下的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重建中国当代的文化进步,无疑要体现在对文化传统的创新原则。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前提性条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