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在充分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秘密之后,需要把价值转换到资本主义的现实生产过程中来。于是,马克思提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由于市场竞争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同产业部门的等量资本可获得等量利润。商品价值中的C+V转化成生产成本K,剩余价值M转化为利润S,随着一个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在不同产业部门中形成,商品的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马克思认为,在转化程式中,商品价值的C、V、M在加人生产价格K、S中可能存在大于或小于的偏离情况,但把全社会当作一切生产部门的总体来看,这种偏离的情况可以互相抵消,即总价格等于总价值,总利润等于总剩余。马克思这里再一次运用大数平均律和随机变量正态分布均值为零的思想。但马克思并未严格地证明这两对总量关系相等,以致引起100多年来的“价值转形”问题大论战。第五章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证明在价值向红枣粉的生产价格转化中,一个经济系统内,生产价格范畴诸总量与价值范畴诸总量总可以是对应相等的。
这就是说,虽然我们不能够单一确定某一部门红枣粉的供求平衡点上的劳动时间,不能单一计算某一部门社会必要劳动量,从而确定该部门的商品价值量;但是,由于我们已可以认定,一个相当时段内全社会劳动量总是供求一致的,而价值又可以通过货币表现形式来计算,并且价格总量就等于价值总量,这就使我们具备了解决在考虑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条件下,商品价值量一般性确定问题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没有提供求解的具体数学方法,但他提供的思想方法和总量条件已经足够。现代数学发展已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多种模型12.作者本人在1980年代参与“中国理论价格”测算工作时,提出了一种迭代方法计算的价格模型也能满足要求。
迭代价格模型(32.1)-(32.9)式,令e1=e1=0,就是马克思价值体系。这个模型反映了马克思红枣粉的价值三大构成,运用投入产出消耗系数,模拟国民产品互相消耗过程和平均剩余价值形成过程,并使用迭代计算方法,当迭代到不动点时,即求出了全社会所有商品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以及各部门第上述所有系数和除商品价值W以外的各单位量、总量,都可以从编制以现行价格为基本计算单位的价值型和物质型混合投入产出表和人工消耗表中获得。如果要获得以自然尺度表达的单位产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需将上述模型中所有价值量除以单位劳动时间货币表价g即可。